查看原文
其他

三十而已,而已吗?


  
写在前面

我们骂过很多次,国产女性剧的“伪女性独立症候群”

我们也下过狠话,目前国内的环境决定了我们很难拍好女性环境的。

“理论都没普及,谈什么实践?”

但最近的这一部,让我开始有点相信,我们的“女性剧”终于有点起步的意思了。

《三十而已》
 
 
这部剧的母题其实很明显,哪怕我们不看剧,也能从红色海报中摊开的文字中窥探一二:

全职太太不就是家庭主妇;
 
女人30还没结婚一定有问题;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为了孩子忍忍吧.
 
诸如此类特指说给女性的话语,让这部剧的立意变得简明扼要:
 
女性剧。
 
而剧里的三位女性,在海报中,分别撑起三把黑色的大伞,与这些话形成了对立局势。
 
无论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多细多密地砸下来,被伞笼罩着的三位女主,都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显然,三位女性对应整个故事里面的三条线,这是一部倾向性非常明显的女性剧。
 
一条是同老公一起创业功成身退的全职太太顾佳,人如其名,为了一家人里外操持。
 

一条是沪漂七年要为房租发愁,被冠上“大龄剩女”称谓的单身异乡客,王漫妮。
 

最后一条是土生土长的沪上囡囡晓芹,小康家庭,父母疼爱,却和相亲结婚的丈夫话不投机半句多。
 

三条不同女性的生活主线,平行摊开去走,我们能看到她们每一位关于婚姻、关于生活的困顿。
 
没有绝对的主角,当然,也不只讲一个故事。

 
这样的叙事手法,在国产剧中算得上常见,早在《粉红女郎》开始,到《欢乐颂》,女性群像剧三条线并列已经算不上稀罕。
 
但这次我还是要夸一下《三十而已》把这样的叙事手法用得很妙,甚至可以说是玩活了。
 
除了横向地看故事,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三条线里,点对点的对比纵向对比,从而发现这部剧在女性之外的另一个议题:
 
阶级。
 
开画第一场的早餐,仅两分钟,便把阶级层次交代了个清楚。
 
王漫妮每天在固定的早餐点买完早餐后要混在熙攘的人群赶上班的地铁。


上海对她而言就是吃豆人游戏,她要不停地打怪升级。
 
而紧跟着画面的顾佳,则在晨练瑜伽后,不急不忙地叫儿子和老公起床


悠闲地准备着早餐,还不忘在吐司上画一个笑脸。


再反观晓芹这一家的早餐,牛奶面包,豆浆油条,比王漫妮悠闲,比顾佳简单。


三个早餐对比过后,镜头立马平移到另一个点,婚姻对婚姻。
 
同样是结婚,顾佳在全职太太这一点做到了优加,有疼爱自己的老公和可爱的儿子。

晓芹却和结婚三年的丈夫陈屿无法沟通,还因为丈夫担心育儿负担,只能妥协约定婚后五年再要孩子。

 
一边是夫唱妇随的和睦,一边是“他养鱼,她养猫”微妙又伏笔重重的夫妻关系。

 
这样点对点的纵向比较,不仅存在在故事发展上,还存在在场景设定中。
 
同样的一幢楼,顾佳就是里面的业主,土生土长的晓芹在这幢楼的物业工作,而漫妮,则是楼下一家奢侈品店的店员,沪漂七年,单身未婚。

 
我们在她们身上找到所有共同点,对应后得到的都是不一样的答案。
 
在这三条线所展示的人物立面上,阶级是呈割裂式下沉的。


女性30岁,面临什么?


通常影视作品聊到阶级这一个话题,就一定会把贫富差距塞满故事内容,落点也永远是贫富差距。

但是《三十而已》在这一点上,对阶级的议题处理的有趣了许多。
 
它并没有像传统故事里那样深挖所谓的贫富差距,恰恰相反,它让这个议题不断迂回,让故事发展始终巧妙回到了女性的母题里。

 
这种迂回是如何实现的?

它把30岁当做定量,不同的阶层当做变量。

它并没有选择给我们看上层的女性过的有多好,恰恰相反,它也给我们看富有的女性“依旧”要面临的困境。


这样处理之后,这种阶级对比的重点,就不会在于对比后的落差,而是回归女性议题,因为对比后观众会发现原来有钱的女性,依旧会过的很糟糕。

由此,带出了这部剧的一大立场:是女性身份,决定了女性困境,不管你多有钱,社会中的不平等,依旧会拖着你进入泥淖。



编剧在这一个基础上的深挖,也就对应了我们开始提到的,海报上的内容。
 
顾佳对应的全职妈妈的课题,小到照顾老公儿子的饮食起居,大到为老公的公司求客户拉业务,硬着头皮挤进自己并不喜欢的太太圈。
 

王漫妮则代表着家长口中三十岁还在外闯荡的大龄剩女,高强度工作晕倒在出租屋,在家人面前只敢报喜不报忧,同各方面都配不上自己的男人相亲。
 

至于晓芹,则是从来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便利贴女孩”,同相亲对象结婚后,才发现两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大相庭径。

 
这些问题,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社会关系对号入座一种或多种。
 
但它并没有说教式的把问题一个个抛出来引发焦虑,而是用一个个用细节,把现状抛出来,让观众自己觉察。

刷爆微博的名场面,顾佳参加富太太圈的茶话会,面对清一色的大牌包包,自己自然是底气不足的。
 
镜头先是给到了顾佳的眼神慢动作细节,再到藏起自己包包的特写。
 
而后慢慢拉远慢镜头全景,最后照片将场面定格,顾佳在大资本面前的窘迫一览无余。

当然,窘迫还在继续发酵,当顾佳在回家的车上,看到太太圈更新的动态时,发现大家已经把她裁掉了。

 
漫妮的窘困,不是靠什么歇斯底里的悲伤,而是一个饮水泵。

镜头给了一段,完整的她回到自己的出租屋,拿起杯子在饮水泵下接水的过程。

 
对应了漫妮后面台词里的独白:“饮水机一百块,但我只能拥有一个饮水泵,让人负担不起的不是这些东西的价格,而是负担不起的是带着它们一起搬家。”
 
更巧妙的是,这种感同身受的共鸣,镜头没有留给人或饮水泵,而是留给了璀璨的夜景万家灯火。


以及,晓芹丈夫闷头大睡时,上一个镜头是打着呼噜的丈夫,下一秒摇晃到丈夫每次出差带回来的一排招财猫,紧接着,晓芹拿出耳塞。

 
婚姻关系如同那一排摇摇晃晃的招财猫,摇得人心烦意乱.....
 
在这些镜头下,故事不用着重笔墨地去讲,也丰满细腻有娓娓道来的感觉。
 

女性的挣扎、自处、解困
 
明白了上面这两点,也就知道了后面我们该期待的内容:
 
即这部剧中所呈现的女性在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中挣扎、自处、解困
 
其中真正要讲的东西,也就是在这一个过程中不断爬坡。

如同怀孕时的晓芹,面对医院那一句男士止步,镜头拍了女孩一个人进入手术室的背影。
 
狭长的通道结合她和陈屿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暗示。
 
女性在很多事情上是无法谋求男性的完全理解的,不管怎么样,路都是要自己走的。

 
而男性即便是一起经历事情起落,却也只能最多充当观望的角色。
 
包括后续逃离医院,晓芹本能的寻找闺蜜而不是老公。
 
还有顾佳靠着被丈夫鄙夷的太太圈为儿子搞定上学问题还有公司资金链问题,丈夫一面不屑于这些交际来往,又一面切实享受着顾佳带来的红利。


曼妮被艳遇对象拆穿鞋底胶后的尴尬,却仍拒绝男性为自己的升仓请求。

 
诸如此类,两种截然相反的对比参照,无一不传达了女性在男性面前,始终保留着一层保护底色。
 
我们也好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男性与女性,在某种程度共生,又在某种程度上姿态相悖。
 
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女性在所处境遇下面对问题必须做出的选择,即便他们并不是坏人。
 
而女性,貌似也早就学会了自我消解,又或者是寻求同类消解。

 
于是我们不难在剧中看到她们一场说走就走的校园旅行、套房里谈天说笑、喝酒狂欢。
 
这些问题又不外乎佐证了一个事实:
 
在某些问题上,能帮助理解女性的,只有女性。

 
这一点也让人不由想到前阵子在某综艺里,一位女性谈论到的:“女性是可以给女性力量的”
 
当女性抱团取暖凑到一起去,问题时可以得到排解解决的。

但是,为什么呢?

最后
 
我们说了那么多它的好,但不可规避的是,它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过于戏剧化的桥段让它在故事脉络上显得漂浮,有着不够平实的“爽剧”帽子。
 
故事的发展也过于理想化,看到矛盾问题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能隐隐猜到,矛盾的解决走向。
 
存在着泡沫化的美感,这部剧的好始终套在一个“女性春梦”的架子里。
 
但归根结底,不可置否的是,它仍是国产女性群像剧中一项很好的开始。
 
它的瑕远远掩不了它的瑜。

至少这是第一次,让我对一部国产女性剧的后续,产生了一点期待。
 
 
配图/《三十而已》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